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曾有一处棚户区,名为光源里。它北至白纸坊东街,南至里仁街,东至半步桥胡同,西至右安门内大街,身处南二环,却被老街坊们称为“龙须沟”。
曾经,这里是12栋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楼房。楼群中包围着多个平房院落,多间平房。下雨天泥泞的道路、臭味扑鼻的旱厕、冬季经常“走火”的老旧线路敲打着多户居民的“神经”。年,这片二环“龙须沟”启动棚改,是二环内重点棚改项目之一。经过5年多的努力,项目C1地块1号楼终于封顶了,居民们最快在年就可以住上新居。年,光源里棚改的回迁居民将全部住进新楼,迎接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风雨火困扰出趟门得全副武装
吕女士是光源里的老住户,一家三口蜗居在棚户区的小平房里。“就怕下雨,一下雨房就漏,各种垃圾顺着水能漂进家里。”吕女士说,排水不畅,每遇大雨棚户区中便大量积水,居民常用沙袋挡在门前,雨水给大伙儿带来无尽的烦恼。
吕女士的手机里至今仍留存着几年前拍的照片:泥泞的土路、堆满杂物的过道、下雨时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几乎每家门口,都铺着几块砖,居民脚上清一色蹬着雨鞋。出趟门需要全副武装,下雨天垫砖才能出去,“踩一脚泥都不算什么,垃圾、粪便,你不知道水里面是什么,有时弄不好还会受伤和崴脚。”
除了水,最让人担心的还有火灾隐患。在一张老照片中,棚户区里凌乱老化的电线随处可见,像蜘蛛网一样从一间间自建房、木板房里伸出,部分绝缘外皮早已脱落。
“风稍微大一点儿就容易打火,尤其是冬天,经常有小火情。”吕女士记得,一年有间自建房起火,几十辆消防车围住了棚户区,却无法向内再推进一步。消防员只能抱着水枪徒步“冲锋”,有的甚至爬房越脊才能到达火场。
怕水怕火、怕雨怕风、进不来出不去的窘境,就这样困扰着光源里。
■一块木板隔三代无奈“尽量不在家”
外部环境的困扰让光源里百姓感到难受,狭小的居住面积更让这里的人们难堪、无奈。棚改项目来临前,一块木板隔着三代人、四代人的情况在这片二环棚户区里并不鲜见,更多的是一间平房半间炕,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挤着五六口人。
为了给儿子接出一个睡觉的地方,居民老王曾在自家前盖了一间5平方米的小房子,只能容下一张单人床与一台电暖器。
盖自建房是很多居民拓展空间的无奈之举。为了安排开父母和孩子,居民老张和妻子用一块木板隔开了自建房与自家平房,祖孙三代只隔着一块木板。三伏天,一家人在屋里热得受不了,加上窗户特别小,通风条件差,各种味道混合着汗味散不出去,老张索性号召全家人分批去街上遛弯儿。
“尽量不在家”成了当时光源里棚户区居民降低家庭人口“密度”的一种无奈之举。吃完饭就去遛弯儿,单位、学校有宿舍的回宿舍睡觉,三三两两的街坊猫在旮旯聊天……
“有的人家孩子备考,父母不躲出去怎么复习呀,都是逼出来的办法。”吕女士说。
与平房相比,棚户区里的楼房居住体验同样不佳。没有电梯,很多老年人一旦犯病,很难第一时间就医。
“救护车进不来,住五六层的,只能眼巴巴等着担架工上来把人抬下去。”说起曾经的日子,很多老街坊都不愿多讲,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不堪回首。
■回迁政策很惠民仨月签约达到97%
改变,是光源里棚户区多户、1万多常住居民的心声。年9月,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棚改启动入户调查。
当时,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老张家里,登记了房屋的面积与户籍人口,在征求意见时,老张毫不犹豫地表示:“改造我肯定同意,谁不想住好房子!”
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征收部负责人张骥钊告诉记者,棚改的范围包括光源里一至五巷、宏建北里、宏建南里、右安门内大街16号20号,白纸坊东街20号24号、半步桥街1号3号,半步桥胡同5号甲5号、7号、9号等,改善项目范围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居民可选择回迁安置、货币安置(外迁安置和纯货币)两个方式。
在前期的走访中,居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希望住上宽敞明亮、有水有燃气的楼房,不用出去上厕所,可以在家里洗澡。
愿望很美好,也很迫切,但在棚改的实际操作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还是让居民含糊,回迁周转费怎么给?回迁房屋置换标准是什么?根据自家情况选择回迁还是外迁?
“原址回迁如果套用现有的面积,或者小幅度增加,还是住不开。”有的居民说。“如果增加面积需要付出十几二十万元,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拿不出来。”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都是这件事儿。
面对百姓的担心,项目实施方北京天恒正合置业有限公司经过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非常惠民的回迁政策,即平房原有面积18平方米及以下的,按照50平方米到51平方米区间核算回迁面积;18平方米至75平方米的,根据区间递增;简易楼22平方米及以下的按照50平方米到51平方米区间核算回迁面积,其他面积按照区间递增。
以吕女士家为例,22平方米的两居小平房可以换成6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11平方米的单间平房可换成50平方米左右的独居。
“挺合适的,这样的条件我们很满足了。”吕女士说。
同样,选择外迁的居民对点安置房在旧宫,并不算太远,还增加了更多的面积。政策一出,光源里六成以上的居民选择回迁。年2月18日预签约开始,三个月下来,预签约率就达到了97%。
■套设计方案居民有了更多选择
年5月,光源里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征收工作,共计户(居民户、单位产91户),项目已全部实现净地。该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3.02万平方米(含保留建筑约0.9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4.4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及配套、公建、消防站、幼儿园。
年11月,光源里项目C1地块正式启动开工建设,成为项目启动建设的第一个地块。西城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区住建委、街道、施工方多次与居民沟通。自开工之日起,施工方在极端严寒天气、疫情、中高考停工等不利因素下,不断加快施工进度。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今年6月23日,C1地块1号楼实现结构封顶。
从施工效果图和户型图上看到,整个C1地块四栋楼全部采用板楼设计,户型从60平方米的两居室到平方米的四居室,共有26种不同户型可供选择。此外,所有住宅从B2到B4均为地下停车场,可确保每户居民均能分到一个车位。
为了让回迁居民有更好的居住体验,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无论设计、施工还是装修标准,都同优质商品房看齐。
“我们这次的墙体垂直度、平整度误差将严格控制在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的允许范围内,高于国家标准。针对居民回迁房不同面积,共种户型方案。”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将光源里棚户区改造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项目部从最基本的支撑体系入手,采用当前较先进的盘扣架以及钢木龙骨支撑,从而有效确保施工精度。
不仅如此,为了让回迁住户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项目进度,光源里项目工地搭建了5G智慧工地系统。老街坊们不仅可以通过不定期的线上直播、全景VR看到项目施工进程,还可以跟随佩戴AR眼镜的工作人员用第一视角了解未来的新楼新居。
据项目指挥部建筑设计师王惠介绍,在九个地块共23栋楼宇中,将提供种房屋设计方案,为回迁居民提供全龄化精品住宅。“因为每家每户原住宅面积不同,所以核算后的回迁户型较多。我们通过柱子承重,减少每家的承重墙,方便居民随着年龄变化对自家格局进行改造。”王惠说。
按照进度,C1地块四栋楼年将全装修交房,而到年底,光源里回迁项目将实现全员入住。曾经的二环“龙须沟”消失了,等待老街坊们的是灿烂的新生活。
(原标题:独家揭秘|封顶在即!5年来二环这片“龙须沟”如何启动棚改)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骜方非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