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是老百姓高度关切的民生话题,食品产业是我省轻工行业的支柱产业。根据《江苏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全省食品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1万亿元,成为万亿级产业。同时,食品产业制造装备水平有望整体提高,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超过60%。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进行,我省食品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开疆拓土,正在演绎着转型升级大戏。

老字号发力智能制造

当前,我省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主动改变“打法”:把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作为提高品牌竞争力的路径方向。

“一刀一案,盐腌卤煮”,南京人都是吃鸭子的专家,但用机器人生产盐水鸭,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作为地方特产盐水鸭的龙头企业,桂花鸭集团采用智能化技术的新一代包装生产线近日研发成功。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可能成为南京鸭制品生产行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的分水岭。

走进桂花鸭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桂花鸭智能包装生产线由五台套机器人设备和工控机组成,是集成自动装袋封口、自动抓取装箱、自动开箱封箱、自动喷码码垛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线。“原来的包装工序主要依靠工人手工套袋和封箱,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高,而且还容易出现差错。”桂花鸭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后,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实时数据信息监控、远程监控、柔性生产和自由编程控制,机器人手臂每4秒完成一个生产节拍,每班次产能可以达到袋,用工人数减少一半,生产效率提高70%以上,在提升作业标准化程度和劳效,减少工人工作负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变。未来,桂花鸭集团将会把更多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到生产加工场景中。

桂花鸭集团联手机器人的故事,给更多的企业瞄准需求升级,创造更优的供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今天的江苏食品产业,呈现一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创新供给体系的勃勃生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调味品行业似乎与智能制造绝缘。然而,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制造方面却成果斐然,其“食醋酿造智能工厂项目”成为工信部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恒顺最新的智能化灌装车间里,记者看到,从卸垛、空瓶检测、清洗、沥干到加温、剔除不合格空瓶、灌装、贴标、码垛……20多道工序全部智能化控制、实施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每小时可完成2.4万瓶醋的灌装,而且每一件产品都可以追溯,最大限度地保证醋的质量安全。据了解,这也是目前行业技术最高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此外,恒顺还搭建了一个开放平台,与国内科研院所及国外先进设备厂商,共同研发推进全流程、标准化、智能化生产。

老产品创新赢得市场

如今,食品产业已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健康、安全、个性化、多元化的食品消费升级趋势,让创新成为新一轮食品产业变革的增长机遇。

面对大健康的消费趋势,传统的白糖产品已经逐渐被消费者们摒弃,开始接受无糖与木糖醇等新兴代糖品类。“中国的白糖行业即将迎来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南京甘汁园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铁华说。自年起,甘汁园不断寻求先进技术的引进落地,耗时5年,投入上千万元,最终以双碳糖制造技术替代了传统的亚硫酸制糖法,不仅在糖的纯度和品质更上一层楼,糖内含有的硫也大大降低,甚至做到不含硫。今年,甘汁园又引进德国顶级碳化设备,一举解决了白糖二氧化碳含量偏高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别人的眼中,卖豆腐可能是一个小摊贩、小生意,然而在90后豆腐郎——常州壹明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朝恒看来,小豆腐也可以成就大事业。

为了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闫朝恒在苏北建立了七大有机大豆产业基地;为了保障产品足够新鲜,他坚持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为了保障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他把门店的所有用水全部净化处理。他联合省产研院及其他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豆制品生产的影响参数,量化指标,然后建立了生产标准体系,还开发了小型智能化豆制品设备。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新零售模式以及在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的情况,他提出了三端上云:生产上云、消费者行为习惯上云、渠道上云,让小豆腐用上了“大数据”。年,壹明唐旗下连锁门店突破家。

解难题期待多方合力

成绩固然可喜,未来仍需努力。江苏食品工业发达,统计数据显示,年全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0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约余家、产值亿元,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五,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仍是“总体量大、个体量小”,大部分企业均属中、小、微企业,大型食品工业企业不多,企业生产工艺传统,手工生产制造较多,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水平较低。

“我省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受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对于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动力,所以除了政策宣传、产业引导,促进企业改变发展观念,在部分企业当中,选择具有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技术支持显得更为重要。”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科技信息部主任杨宁说。

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智能制造研究所行业专家马险峰看来,食品企业转型升级热情很高,但是面临信息不对称。比如,绿柳居每年三大节都要销出几十万份礼箱,靠人工叠盒子,人工装箱,十几个工人一天最多装份,过一个春节要忙两三个月,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设备。其实业内已经有一些成熟技术,只是不少食品企业不知道哪家好,更不知道如何联系相关企业。

其次,目前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在进行生产设备的研发,中小企业有心无力。“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前几年,食品企业纷纷升级改造屠宰线,一套屠宰线上千万,不少大企业都对此进行了研发制造。”马险峰说,而像中式食品需要的蒸煮锅、豆腐加工机械等,价格不高,大企业对此很少涉足。“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技术改造需要试错,很多中小企业舍不得投入时间和金钱。这需要政府、协会、研发机构、大学等等,多方拧成一股合力,一起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共性关键难题。”

江苏经济报记者蔡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