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ITX平台在具备扩展性的同时又能做到体积小巧,所以近年来备受玩家追捧,不过想要组建一套ITX平台却并不便宜,不管是ITX主板本身,还是各类SFX、SFX-L、Flex电源,他们的价格都不算亲民,不过我今天要给大家展示的这款机箱,算是ITX机箱中的一股清流吧,因为他在紧凑的同时居然可以安装标准的ATX电源!

二、开箱

包装方面ESE采用的是原色牛皮纸,正面绘有产品的简笔画,偏右的位置是产品型号hummingbird(蜂鸟)ESE的品牌LOGO则比较低调用比较小的字体印刷在包装的右上角。

虽然机箱轻便小巧,但ESE依然使用的是更好的珍珠棉做缓冲内衬,除此之外防刮的包材也从普通的塑料袋升级成了无纺布材质,总之这套包装还是比较高端的。

开箱后可以看到这款机箱非常小巧,之前我也玩过几台ITX,但蜂鸟依旧比他们要再小一圈,其高度甚至只有一瓶蜂蜜柚子茶那样,所以它再次刷新了我对小巧的主观感受。

三、产品外观

依旧先来看看外观吧。蜂鸟的正面就一张完整的铝合金面板,没有开关、没有接口,正面没有任何多余的开口非常纯粹。表面处理采用的是喷砂+阳极氧化着色,喷砂的沙号应该不是特别细,最终铝面手感大致是MacBook的水准,还没达到iPhone那种细腻的程度。对了这款机箱也没有任何接口,虽然有的人会吐槽正面没有接口不方便,但在我看来桌面USBhub,要比前置USB好用也顺手的多。

带读卡器与音频接口的拓展坞了解一下?

正面到侧面采用了圆角过度,前面板与侧板的衔接处缝隙较小,工艺还是不错的,两边的侧面板均为铝制打孔板(单片个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到任何螺丝的痕迹。

顶部依旧是打孔面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打孔矩阵为了配合顶部的圆角,还在四角都少打了一个洞,这种处理可以让边框的视觉效果更加统一。

开机按钮位于机箱顶部的前,整个按钮陷在面板内部,可以防止误触,按钮的凹陷过度采用了高光倒角处理,神似老款iPhone的home键,另外这张细节图如果压缩不狠的话你们还能看清ESE的表面处理情况、冲压孔细节、以及面板结合缝隙情况,总的来讲我觉得做工对得起价格。

机箱底部依旧是洞洞板造型,四角都有一个小巧的机脚,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有四颗螺丝固定,这应该是内部的硬盘笼。

实测机脚高度仅为6mm不到,我个人觉得可能矮了一些,如果做高点底部应该会有更好的进风空间,但毕竟箱子就这么小,做高后可能会显得不太协调,视觉效果就会逊色一些,这也是个比较难做得选择题。

机箱尾部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标准的A4背靠背结构,左边的长孔是主板安装位,右边则是显卡位,电源插头位于显卡下方,另外ESE的LOGO也被放在了背面,与不少正面印LOGO的产品相比,ESE显得要低调不少。

在显卡槽上方有一枚小巧的拨动开关,向上拨动即可将盖板顶起一个缝隙,用户可以借由此处打开顶部面板,这套设计既能做到方便开合顶板,又能具备较好的隐藏性。

顶板与主体的固定由小巧的铷磁铁完成,两片分别位于顶板与主体上的磁铁为一组,整个顶板一共有4组固定单元,位于机箱顶部的四角上,并且磁铁是被镶嵌在铝材内部与表面铝材平齐,做工考究。

顶板拆开后可以看到机箱内的布局确实就是A4架构,中间的铝制隔板将整个机箱分为两个区域,比较窄的那一侧用来安装显卡,而比较宽的那一侧则是电源与主板区域。另外开箱后还可以看到机箱内有一些配件。

配件主要就是螺丝包与PCIE延长线两样东西,显卡的延长线是A4机箱必不可少的配件,不过很多DIY产品并不标配,因为其成本通常都不算便宜。

ESE的延长线工艺很棒,所有线材均为自带屏蔽(EMI)与绝缘层(PE)的优质排线,螺丝孔位也做了镀金处理。

另外线材与PCB板的焊接处均用塑料做了压条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大幅度弯折线材后出现脱焊或其他接触不良的情况,总的来说线材下料是很足的,这种线如果用户单独购买可能需要花费超过元。

不过这款排线采用的是度双正向布局,这种布局可能并不太适合A4架构的机箱安装,后面安装中我们具体再看吧。

蜂鸟的侧板直接向上提即可抽出,由于精度较高抽取的阻尼感还蛮大的。

整个侧板是直接通过插片的形式,固定在机箱前后面板上的直角隼槽内部,这种工艺不通过螺丝固定,拆装都很方便,但想要实现却不容易,整个加工中不但需要开型材模具,还需要通过CNC辅助加工。这也是这类表面无螺丝机箱比较昂贵的原因之一。

两边的侧板安装结构相同,拆解到这一步基本就可以进行机箱安装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全是徒手拆解的,还没用上任何工具,这样看后期清灰倒是非常方便。

蜂鸟作为一款A4架构的机箱,其内部结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较大的主板仓内,左侧为电源安装区域。右侧是主板倒装区域。另外隔板顶部做了一些开槽方便走线使用。

电源安装位是蜂鸟的一大卖点,因为这款机箱居然可以安装标准的ATX电源,相比于ITX机箱中常见的小电源,ATX电源可以在更便宜的价格下获得更好静音表现与转换效率。另外已知ATX电源厚度为86mm所以这款机箱的散热器厚度支持也就放宽到了85mm的水平,有了这个高度的保障在安装一些比较热的CPU时,也可以选择体积更大一些的散热器。

不过虽然支持ATX电源但作为一款不足13L的机箱,其支持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电源选择时需要注意电源的长度不能超标,官方的兼容性标定为16cm以内的电源,我这边实测下来看这个官标还是比较保守的,如果使用柔软的硅胶线17cm的电源应该也可以塞进去。

由于蜂鸟没有什么额外的接口,所以机箱内部的线缆非常简单,一根品口电源延长线与一根开机线就是它的全部线材了,不过让我费解的是开机线的长度预留的特别夸张,可能是担心一些极限状况。

主板区域的下方有比较高的预留空间,这里可以安装一块3.5寸及以内的sata口硬盘。

右侧的下方则是空置状态,这里的预留主要是为了提高电源的兼容性,另外在电源安装位的下部还预留了两枚理线用的扎带孔,

我看这里的空间还是蛮充裕的,就尝试在这里塞入了一枚标准厚度的mm风扇,实测塞风扇是完全可行的,并且风扇的孔位也刚好与底板的孔位对应上,所以这算是隐藏惊喜么?由于我本人并没有sata硬盘安装需求,所以后面安装我会试着装两枚12cm的排风扇试试。

显卡仓内相对而言就简单的多,它就是个装显卡的地方,不过目前PCIE延长线还没有安装,很多没有接触过A4架构的朋友可能还比较懵,不过没关系后面安装环节我会仔细展示给你们看。

在PCIE插槽下面有一颗螺丝,我猜很多人第一反应一定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蜂鸟并没有向传统机箱那样在这个位置冲压PCI插槽,所以这个螺丝是给显卡插槽定位用的,虽然这种处理看起来有些简单粗暴,但它却可以减少机箱外部的开孔数量。

四、厚度测试

机箱结构看完了,照例还是测试一下五金件的厚度吧,首先需要周知的是这台蜂鸟是全铝机箱,实测顶板厚度为2.96mm

中央隔板厚度同样是2.93

前后面板厚度为2.92mm

侧板厚度为2.94mm,经过测量可以发现,蜂鸟的所有板材均为3mm厚度的铝合金材质,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少了接近0.1mm,这应该是喷砂工艺中被打磨掉了一部分,阳极氧化不是刷漆所以不会有明显的厚度增加。综上蜂鸟的这款机箱用料还是靠谱的。

五、装机实战

其实装机的详细过程我基本已经在之前一篇SOHO指南中写过了,所以下面的装机主要是再说说这款机箱的一些细节处理。首先是标准的ITX主板入箱,可以看到A4的机箱结构比较特殊,装好后主板是倒置状态,PCIEX16在CPU上方。

然后是插机箱里唯一的一根IO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设计师怕碰到奇怪的主板,所以这根开机线非常的长,于是我决定吧线从主板后面绕一圈,线缆从顶部的最前方直接沿着中板顶部走到最尾部的铜柱处,进入主板下方。

绕主板大半圈后从主板I/O的位置穿出来。样走线非常隐蔽,也比较美观。

接着是装电源了,蜂鸟本身的一大卖点就是支持ATX电源,即便是只能兼容16CM以内,对于ITX来说也完全够用了。别忘了HCG金牌系列的电源W也仅有14CM,W足够ITX上顶级显卡和CPU了。

我这里安装的HCGW也是14CM的电源,插上模组线后可以看到底部还有一些余量。从这个余量看完全可以把硬盘支架挪到电源下方,这里装一个2.5寸的硬盘应该没什么问题,那种比较薄的单盘面的3.5寸硬盘似乎也可以强塞。

不过我并未使用ATX电源装机,因为一旦使用ATX电源那电源下方的空间就不足以安装风扇了,可以看到标准的SFX电源比ATX要短一大截。

因为我图谋安装风扇,所以底部的硬盘支架被我拆掉了

接着装显卡延长线。

这根线在插槽端需要进行度弯折,其实这里是可以直接定制线缆做到无需弯折的。

卡端也需要度弯折,而且延长线的长度也富裕比较多,需要在顶部进行弯折,并且需要注意这里需要将顶部线缆做好整型,不然可能会顶盖板,装到这里可能你也会发现这款PCI-E线缆完全不是正对机箱定制的嘛,不过好消息是我咨询厂家后得到的回复是后续批次的线材会进行调整。

整完线接着整风扇,我这次用的是标准的12CM风扇,25mm厚度

ESE并没有宣传可以安装风扇,所以自然没有风扇位,不过我发现底部的小孔正好可以用螺钉自攻固定,实测比较合适的螺钉规格为30mm长度6#-32号粗牙螺纹的螺丝钉。

SFX电源在插入定制线之后可以看到与风扇之间还有比较多的余量,对了如果你想要索取定制线的长度,可以参考下面的参数

CPU:45cm

主板:20cm

显卡:35cm

我这里的风扇安装是排气模式,所以CPU线缆部分需要进行细致的固定,以免打到扇叶。

电源侧同样需要处理,这边可以利用中板底部的理线孔进行固定。

接下来是显卡安装,之前装机时我是S,但我这里依旧是用的华硕RX猛禽做介绍,因为这个卡体积比较大更容易测出一些机箱的极限。实测不管是越肩的PCB还是mm的长度,都无法为难到蜂鸟(兼容长度为mm)。唯一比较危险的是厚度,我这张卡不是标准双槽卡,厚度大约在52.5mm,目测大概还有5mm左右就贴到侧板上了,蜂鸟的显卡厚度限制为56mm,使用一些顶级非公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这个参数。

之前提到的螺丝其实是PCI挡板的卡点,安装时注意要将显卡的PCIE挡板卡在螺丝内侧,然后再拧紧螺丝。

PCI插槽同样如此,螺丝别拧紧预留好旷量,等装好后再固定不迟。

挡板压块也别忘记安装,这也是固定显卡的重要固定点。

最后别忘记插上显卡的供电以及电源延长线。

其实蜂鸟装快睿C7还是满亏的,因为这个散热器比较薄并没有利用好蜂鸟的体积来达成最优散热,不过我买C7主要是因为颜值,另外一点就是是考虑到后面更多的ITX机箱测试,并不是所有ITX机箱都像蜂鸟这样有这么高的散热限高的。

封箱完结,装机到此结束。

机箱上桌后大致是这样,比旁边的音箱也大不了多少。

不过我感觉这箱子立着貌似更有灵魂一些,这样甚至可以组建前后风道了,而且线缆朝上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看,相反两个小天线还蛮可爱的。能这么放恰好是因为蜂鸟的电源键在顶部,正面无接口是个光板。

六、散热测试

首先交代一下测试环境、和平台情况,测试当天室温17度左右,X手动锁4.1Ghz电压1.2V;内存为Mhz、电压1.42;SOC电压1.1V;FCLKMhz,显卡RX未超频。

上来的双烤测试就把我整蒙了,CPU10分钟FPU拷机温度达到了89度,之前就担心压不住X,特地手动调到了4.1G电压也手动锁在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还是崩了。

为了验证到底是散热器压不住还是机箱太闷,我特地敞开机箱进行了一次双烤,显卡温度基本没变,CPU仅仅下降了3度,由此看来机箱其实并没有对散热产生多少影响,甚至在ITX里还是挺不错的。问题是出在散热器上了,其实我买C7之前也看过很多参考,快睿的C7差不多已经是50mm高度以内散热器中第一梯队的产品了,但奈何体积太小是硬伤,所以我需要一个体积更大高度更高的散热器来压制X这个发热量与功耗不成正比的火炉。

由于ESE为了兼容ATX电源所以蜂鸟在主板侧的高度放的很大,最后的结果就是作为一款A4机箱蜂鸟却可以兼容85mm高度的散热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我购买了猫头鹰的L12s

这款散热器虽然也是4热管产品,不过他的散热鳍片规模更大风扇也是12CM规格的,理论上来说肯定会有更好的散热表现。L12s有两种风扇安装方式,一种是可以让风扇夹在中间,这样散热器仅有70mm的高度,另一种就是我这样散热器在正上方下压,此时的高度为85mm。

如图所示安装完毕后甚至可以罩住内存,相比于47mm高9cm风扇的C7来说猫头鹰的这个散热器可以更好地照顾供电与内存的散热。

插上侧板后可以看到这又是一个非常极限的操作,不过这刚好可以保证经过散热器的空气完全是机箱外的新风。L12S下方空出来的位置刚好可以让气流穿过之后经由底部风扇排出,我居然在A4机箱里弄出了一个没什么阻碍的风道,真是让我始料未及。

好吧我们继续立着拷机,虽然不在同一天,但屋内温度并未大变依旧在17摄氏度左右,湿度有所上升为70%,双烤成绩如下,在同样封闭机箱的情况下直接下降了17度。

此时机箱表面温度正面(顶部)最高为24.6摄氏度,可以看到显卡处因为可以充分吸风反而是表面最凉快的地方。

机箱尾部的出风口处温度也比较高,最高温出现在了CPU底部的排风口处为27.3摄氏度,可见风道确实不错,高温被充分排出了。

由于CPU底部是高温区域,所以我建议如果是装ATX电源的用户也可以考虑在主板下方装一枚风扇。

上面测试都是立着的,算是我个人的奇葩摆放方式吧,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卧着摆放的我也测一下好了,实测双烤后CPU为75度显卡位63度,可以看到卧着放由于底部的排风扇离桌面过近确实有些影响散热,CPU升高了3度显卡最终升高了6度

从热成像中也可以看到,底部排风确实受到了桌面的阻碍,以至于在桌面上形成了放射状的高温区域。不过此时镂空的顶部会帮忙分摊一些散热压力,所以即便是这样放,散热也没有出现大幅度恶化。

总结

优势

1、可以使用ATX电源,降低装机成本

2、散热兼容高度达到了85mm远比常见的A4要高

3、表面处理工艺较好

4、无螺丝拆机清灰方便

5、打孔设计,箱内积热相对较少

不足

1、PCIE延长线有待优化

不予评价

1、机箱无I/O接口,这一点如果是在ATX机箱上我肯定列在不足中,但在ITX机箱中我个人觉得反而装机比较方便,ITX箱子本身比较小插机箱尾部也不是很麻烦,而且去掉这几个接口后我可以把机箱立起来提高散热效率,算是有利有弊吧

2、机箱脚比较矮,对散热有一定影响,但这种矮脚的视觉观感会更好,考虑到其对散热的影响有限,我也不予评价。

ESE的这台蜂鸟是一台很有想法的机箱,在ITX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去追求绝对的小,可能这在一些ITX爱好者眼中有些离经叛道,但我反而觉得在相对小的情况下,去提高硬件的兼容性与散热能力,才是正确的道路,大多数人的需求并非是绝对小,只有均衡才有可能让ITX成为主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