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www.bdfyy999.com/m/
(全文字,阅读需要9分钟)序言

文字为骨,思想为翼,大家好,我是墨代王朝,欢迎来到我们本期的百科频道。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地尝试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炽热的火焰可以灼烧食物、乌云打雷之后就会落下雨滴、天冷变温就需要穿加厚的衣物。人们在观察过这些有趣的现象之后,通过实验和推导得出了众多的理论定律来解释这些逻辑关系,最终演化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

我们今天日常生活所用到中的一切,无论是电脑、手机、网络、还是电力系统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人类也对未来的物理学展开了无尽的幻想,比如在电影《阿凡达》中,漂浮着漫天岛屿的潘多拉星球,而这一幕则是因为一种名为“U矿”的矿石资源。

这个“U矿”,便代表了在物理学界被称作“圣杯”的一种物质,也是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室温超导材料。

1、电阻的产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物质材料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电子围绕原子核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它在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就是电阻,基本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

我们根据电阻大小,可以把他们分为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电阻最小,通常是金属元素,比如金、银、铜、铝等;绝缘体的电阻最大,通常是非金属元素,比如陶瓷、塑料、橡胶;半导体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见的有硅、锗等。

那么电阻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以常见的金、银、铜、铝这些金属导体为例,它们的内部有带正电的晶格,晶格的结构很稳定,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小范围的运动。但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它们是可以随意移动的。

当我们给导体增加了电压之后,电子便会顺着高电压朝着低电压方向产生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电流。

自由电子在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撞在晶格上面,这样一来它们就会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晶格,晶格因此会产生震动,并在震动的过程中把能量变成热量,这就是电阻损耗能量的过程。

所以普通的一个导体,之所以会损耗能量产生电阻,就是因为电子撞了晶格,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能量,让导体的温度升高。

随后科学家在实验的时候发现,无论任何导体,如果出现了降温的情况,那么导体产生的电阻就会减小。这是因为在降温的时候,金属晶格的震动会变缓,电子与晶格的碰撞会减少,能量损失的就会少,所以电阻也会减小。

那么把温度下降到很低的情况下,电阻会有什么变化呢?

早期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实验条件,只能依靠猜想。

2、超导体的发现

直到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液化了氦气,获得了一个4.2开尔文度的温度,相当于零下摄氏度。这个温度已经非常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15摄氏度。于是昂尼斯用这个温度去进行实验处理了汞,也就是水银。

为什么找这个材料呢?

因为汞在常温下是液态金属,就是一个几乎没有杂质和缺陷的完美导体。

昂尼斯在测量汞电阻的时候发现,当温度在4.2K以上,还有0.1Ω的电阻,但是温度一旦低于4.2K,电阻就几乎测不到了,就好像突然之间消失了一样。

昂尼斯继续进行了实验,他把实验得到的材料制作成了一个金属环,然后给金属环上附加了电流。如果金属环有电阻,那么电流就会有损耗;但是如果金属环没有电阻,那么电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结果测量了几十年,金属环上的电流一直没有消失。

最后昂尼斯的团队给出的结论是,即使金属环上存在电阻,那么电阻率也只是铜的一百亿分之一,在上面通1安培的电流,那么想要让它损耗完,需要一千亿年。

而在年,昂尼斯又发现了锡和铅分别在.8K、6K的环境下,同样出现了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于是人们确认了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物质状态:在温度降到了一定温度以下的时候,电阻可以无限接近于零,让导体可以超级导电、便就把这种状态命名为超导体,而这个让电阻消失的温度,就是导体的临界温度。

昂尼斯因为这一系列的研究,被授予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体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们知道常规导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电阻,如果是长距离传输,电力损耗甚至会达到50%,而如果可以使用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材料来传输电流,就可以节约很多成本和损耗,这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是很大的变化,所以科学家一直在针对超导材料进行各种研究。

我们经常说电磁不分家,有电场的地方一定会有磁场。在19年,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迈斯纳和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在对超导体锡单晶做磁场测量时,发现当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不能通过超导体,会被全部排出,于是他们便把这种超导体的抗磁性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而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便成为了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

但是这个时候的超导体都是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下被发现的,所以后来的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去尝试去寻找一些,可以在高温下使用的新超导体。

当然这里的“高温”是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比如像我们之前提到的液氦,温度是4.2K,相当于零下℃,要实现这个是比较困难的。

、曾经发现的超导

而后来科学家们也确实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的超导体。

比如在年,发现的超导材料,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2K,零下℃,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年。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超导材料,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突破了液氢的温度壁垒。

年,台湾科学家吴茂昆、朱经武团队发现了钇钡铜氧,它的临界温度是77K,相当于零下℃,也是首个超导温度在77K以上的材料,突破了液氮的温度壁垒。

液氮的制造成本相对液氦来说,要便宜非常多,于是实验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这就更加引发了对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热潮。

年,德国普朗克研究所发现在吉帕斯卡的环境中,硫化氢在20K,零下70度时就出现了超导状态,创下了新的超导温度记录,并发表在《自然》期刊。

硫化氢我们都很熟悉,因为它有臭鸡蛋气味,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见,但是要实现其他条件太苛刻了,吉帕斯卡也就是万个大气压的环境,还是非常困难的。

后来的科学家们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都可以实现高温环境超导,但是同样是需要非常高压的环境。

比如在年,德国化学家发现十氢化镧,在压力GPa、K的环境中有超导性出现。K是零下-2℃,这也是当时已知最高温度的超导体。

所以目前的针对超导体,常用的办法就是增大压强或者降低温度。

为什么高压环境会让物质出现超导性能呢?

这是因为高压环境减小了材料体积,同时增大了电子浓度,使材料发生了结构相变。在高压下,气体可以压缩成液体,液体进一步压缩成固体,固体再被压缩就可能转化为金属。

科学界认为这种新相的形成,极大增强了超导的某种相互作用,比如在理论上,氢元素在足够高的压力下,就会变成金属氢。因为氢原子核本质上就一个质子,一旦变成金属,原子热振动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足以让电子、声子耦合下,形成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甚至是室温超导体,所以金属氢一直是超导研究者们的梦想材料之一。

但是要实现金属氢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最初预言需要GPa,也就是一百万个大气压,后来认为需要GPa以上。

年,美国哈佛大学在GPa的环境下得到了成为金属性反光的金属氢。不幸的是,他们在实验中出现了操作失误,让压着金属氢的金刚石对顶砧碎掉了,好不容易得到的金属氢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至今人们仍难以重复实验条件来获得如此高压下的金属氢。

从年昂尼斯发现超导现象直到今天只有年,但是通过超导研究直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已经有10位,足以看出超导对于整个科学界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性。

但也正因为如此,甚至有人不惜用造假的方式,来利用超导的研究来给自己增加荣誉。

比如在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自己的研究成果,号称自己的团队合成了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并在K的温度环境中表现出了超导性能。

k就是15℃,这已经是常温环境了,本来是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但是很快这项研究就受到了行业内众多专家的质疑,因为根据迪亚斯的实验数据需要在10千帕,大约1万倍大气压的环境下才能实现该项研究,这样苛刻的条件让没有个任何一个团队可以重现这个成果。

随后人们甚至还发现,兰加·迪亚斯本人多次出现学术上的造假行为,鉴于这些情况,《自然》期刊也在年撤下了兰加·迪亚斯的论文。

4、LK-99

虽然兰加·迪亚斯所谓的发现是一个造假事件,但是这却丝毫没有影响整个科学界对超导的研究。

在今年的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高丽大学的李石培、金智勋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平台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他们成功合成出了一种名为LK-99的材料,而这种材料在常压K的环境中表现出了超导体的特性。

K就是°C,也就是说只要在°C以下,这种材料就将可以作为超导体来看待,这样的一个研究成果让整个科学界瞬间炸锅。

虽然arXiv只是一个交流平台,并非严格的学术机构,但是韩国团队上传的资料信息非常全面,包括各种实验数据,视频,以及LK-99的合成制作方法,而且合成方法非常简单。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把氧化铅和硫酸铅粉末按照1:1的比例混合,在°C环境中加热24小时,生成碱式硫酸铅。

然后把铜粉末和磷粉末一起加在密封管中,在10的负三次方托的真空度下混合,用°C加热48小时得到磷化亚铜。

最后把已经得到的碱式硫酸铅和磷化亚铜晶体研磨成粉末,按照摩尔比1:1的比例混合,同样置于真空度为10的负三次方托的密封管中,加热至°C,保持温度10小时,这样就可以合成出一种改性铅磷灰石晶体,也就是掺杂了铜的铅磷灰石,这就是实验的最终成品LK-99。

之所以取名叫LK-99,是取自发现者李石培、金智勋的教授名字首字母L、K,以及首次发现它的年份年。

因为LK-99制作的方法简单,几乎在任何一个大学的实验室都可以实现,于是各大研究机构、高校开始尝试制作,很快就成功合成出了实验样品并对它们进行了检测。

检测的项目就是超导材料的两个特性: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团队就曾经在实验中,观测到LK-99晶体的磁悬浮角度,相当于验证了它具有迈纳斯效应,也就是抗磁性,但是至于“零电阻”现象,目前还没有观测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团队对合成的LK-99检测之后,发现它的室温电阻不为零,也没有观察到它发生磁悬浮,表现出的表现出特征类似半导体,而非超导体,因此对于LK-99是否存在超导性能仍尚未盖棺定论。

鉴于LK-99的影响越来越大,韩国超导协会也对李石培、金智勋研究团队提出要求,让他们提供样品来进行审核。

虽然韩国研究团队承诺会提供样品,但是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只说在半年之内,鉴于以上种种,韩国超导协会表示,并不支持将LK-99现在就称为“常温常压超导体”。

所以究竟什么情况,我们还是需要继续观察跟进。

5、超导应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超导体就是在某一种情况下,能够超级导电的这样一种物质,超级到完全没有电阻时,那么无论多么远的运输、多么复杂的使用环境,它的电损耗都是零。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用到的电都是从发电厂来的,所以发电厂和用电者之间的距离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常见的导线材料是铜就已经有着非常惊人的导电率了。但是如果有了超导体之后,无论距离多么遥远,电阻都是零,电损耗也是零,所以就可以在最合适的地方建立发电厂,甚至连风能、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都可以更好的利用。

而除了电力运输之外,超导同样也可以被应用在电力的存储上面,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无论是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乃至手机、电脑,他们用到的电池都带有损耗。

如果可以用超导体制成电池,那么电力将会被永久保持,无论使用多久都不会被消失,可以完全利用,电力能源就此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桎梏,重组出一整套的完整新系统,让人类文明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一个质的飞跃。

当然了,这样一来那些依靠当今电力产业链赚钱的人,无论是生产煤炭的、做电线的、造发电厂的,他们将会面临整个行业的革新,甚至会有很多人因此失去工作。

但是这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因为电力损耗减少,那么污染就会减少,因此超导体也是整个电力系统最梦想的东西,如果拥有了它,那么整个电力系统就完美了。

除了电力系统,常温常压超导体还可以被用在磁悬浮列车之上,这就是利用了它的抗磁性,目前我们熟知的高铁,北京到上海最快的速度是50千米每小时,需要将近6个小时。

超导磁悬浮列车到底有多快呢?科学家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如果把这个磁悬浮的轨道放在真空管道里面去,这个时候没有空气阻力,速度至少能达到千米每小时以上,从北京到上海只有半个小时。

这是一种什么速度?比音速的千米每小时快了2倍多。

除此之外,超导体还可以用于计算机芯片领域,因为我们目前的电脑芯片在在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散热功能。但是如果可以用超导体来制作芯片,超导体在使用时完全不产生热量,那么就可以随意设计芯片的结构和大小,这样无论是算力还是造型上,都将突破我们目前物理世界对计算机的一些限制。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几个应用场景,室温超导材料还可用应用的领域包括可控核聚变、核磁共振,以及被称为是下一个纪元的量子计算时代。

尾声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启的蒸汽时代、到19世纪后半期的电气时代。再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时代。

人类每一次经历过新的革命之后,都会极大地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整个人类文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现在则是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涵盖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强调数字技术和物理技术的融合。因此也被称为"数字革命"或"智能革命"。

而关于超导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毫无疑问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课题,如果室温超导技术成为现实,我们的未来将会突破现在所有的认知。

想象一下:我们在在家中可以睡在一张漂浮在空中的床上,生活中用到的所有电子产品,不再需要充电,当我们走出房间,看到的是漫天漂浮的城市、汽车,而这一切的动力来源,全部是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甚至是由原料充足、性能优异、安全可靠的可控核聚变产生。这将会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生活画面。

虽然这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因为无论是LK-99,还是别的室温超导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但是我相信所有关于超导的设想画面,未来都将实现,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结果。

心中有念,指尖有温,我是墨代王朝,我们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让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