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9月,一队民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近郊的格加特拉布阿村为铁路铺没路堪时然发现地下有一块巨大的石板,石板上刻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文字和图案。大家怀着好奇心继续往下挖,挖出了一具石棺,石棺里有大量的古文物:许多金银器、颗珍珠以及一些网制租口瓶。陶制粗口瓶的颈覆盖着一层沥青,有根小铁棒插在铜制圆柱的铜管里,圆柱体高约4英寸,顶部则有一个以沥青绝缘的铜盘,顶部则有一个涂沥青的瓶塞。据考证具石棺和棉内的文物大约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当时是帕提亚王国(我国史书上称之为安息帝国)统治时期。
为什么石棺的主人要把这外貌不扬的陶制粗口瓶、小铁棒、小圆柱体铜管、沥青之类的东西同金银珠宝这些十分珍贵的随葬品一起放在石棺里?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姆·卡维尼格,立即组织考古学家对这些奇怪的文物进行了研究。不久,他宜布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异常奇怪的文物,它是一个陶瓶高15厘米,形似花瓶,呈乳白偏黄色,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埋有一根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内有一层沥青,包着一根铁棒,铁棒上端高出铜管1厘米,高出的部分虽布满铁锈,但个别地方却有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铜;铁棒下端则塞有3厘米高的沥青,使铁棒同铜管相离。经过初步的鉴定,他认为这个异常奇特的文物是多年前古人使用过的电池。他说:这些出土的铜管、铁棒和陶器是古代使用的电池,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以发出电来。由于这种古电池是在巴格达近郊地下石棉内发现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巴格达古电池。
这一消息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派遣著名的考古学家、电气学家和化学家前往巴格达考察,都想亲眼看一看0多年前的古电池究是什么样子,以了解它的真实面目。可是,卡维尼格带着这些古电池悄悄地返回了德国。几个月后,他在柏林向全世界公布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他说“根据出土文物中共有的可装配10个电池的材料来分析,这些电池当时是被串联使用的,串联这些电池的目的是通过电解法将金涂在雕像或装饰品镀金。他认为0多年前,古人不仅能利用电照明,而且还能使用电解法为雕像或装饰品镀金他认为,电是古代冶炼技术的一个重要段,古人可以用电来冶炼金属和制造器具。如果卡维尼格的这一论断真实可靠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世界科技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人类发明和使用电池的历史就要提前0多年,世界电镀治金技术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国此,当时许多国家报刊,都以醒目的大标题刊登了卡维起格的论断,“巴格达古电池”成为当时国际新闻界议论纷纷的趣闻,拨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有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推测:古代电池是用来为容器镀铜的,只要轻轻敲击古代电池的瓶体,就会有薄薄的铜锈落下来,这与铜表层的特征相似。在这个地区,后来还续发掘出许多电镀物品。有些学者通过土瓶和电镀物品的分析,认为古人发明和使用电池的时间最早约在公元前年左右,距今约年前的古人真能发明和使用电池吗?许多人对于这个推论持怀疑态度。
为了证明和支持卡维尼格的论断,有些科学家仿照“巴格达古电池”的材料和方法,制成了一些古电池(我们把这些古电池称为“仿制品”),并且用这些仿制品进行了通电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古电池(仿制品)真的可以通电年,美国工程师格雷仿照“巴格达古电池”制造了一个模型,在模型的陶土瓶子充入葡萄酒、盐硫酸等古代居民据有的溶液作为电池溶液结果,模型真的发出了电流,成功地获得了半伏特电,并且持续工作了18天。但古代电池究竟用什么做电解质,他一直都未弄清。他认为,巴格达近郊古棺里发现的周瓶、铜管、铁棒、沥青等物品只宜用于制作化学电池
德国学者艾林·艾杰巴利希特仿照巴格达古电池,制作了一些铜管、铁棒和陶瓶,把新鲜的葡萄汁倒入仿制的古电池中,立即出现了奇迹,也成功地获得了半伏特电。电池发电性能确定后,他又作电解金实验,将一个小雕像吊起来,弄上一层金粉水,随后接通仿制的古电池电池通电两个多小时,一个镀金的雕像金光灿灿地出现在他眼前。他又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终于证实了卡维尼格的论断:古正是采用这种电解方法给雕像镀上金的早在19世纪,考古学家诺尔曼在考察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时,提出了一个疑问:古埃及人在雕刻壁画使用的是什么照明工具?古埃及人在金字塔洞穴里雕刻壁画时,洞穴里漆黑一片,需要光才能进行雕刻,然而考古家们却未在洞穴里发现任何火把的痕迹,因为即使使用当时最好的火把或油灯,也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火”的痕迹。由此可见,那时他们使用的不是火把或油灯而可能是电池灯之类的照明工具。此一推测也有一些根据,因为在埃及大金字塔里一个壁洞中雕刻着一幅壁画,画面很像巴格达古电池和一盏电灯的形象。有些学者推断,早在多年前,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就已经使用类似巴格达古电池灯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们真的早在多年前就已使用过电池灯吗?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