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线的基本工艺规范(1)导线接线正确,符合配线图的要求;(2)导线排列整齐美观,做到横平竖直,如图6-1所示:图6-1导线排列示意图(3)导线不应承受外力作用,以免在正常使用中降低使用寿命;(4)导线线束转弯处应有圆弧过渡,扎带捆扎导线时受力适中,不应太紧,以免应力集中降低导线的绝缘性能,如图6-2所示:图6-2导线转弯示意图(5)跨越翻板或门板的导线或线束应留有足够的活动裕度,并使用蛇皮管进行缠绕。屏门的线束应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且圆弧向下弯曲,如图6-3所示:图6-3合格线束弯曲(6)穿越绝缘板的导线应有绝缘护套进行防护,以保护导线的绝缘层不受损坏,如图6-4所示:图6-4穿越绝缘板的导线(7)导线中间不允许有连接点;(8)接线座或电器元件的接线端子,一般不宜连接两根导线,必须连接两根导线时,连接应牢固,接触面应充分接触;(9)导线线束不宜过粗,一束导线束中导线数一般不能超过50根;(10)导线线束不应紧贴金属或金属构件敷设,以免降低绝缘;如果导线线束紧贴金属构件敷设时,导线束应用蛇皮管或螺旋管等进行防护,如图6-5所示:图6-5导线束紧贴金属构件的处理方法(11)无论用什么配线方法,导线与端子的连接必须可靠牢固,不允许松动;(12)接到发热元件上的导线,除接线端之外,导线其他部分严禁与发热元件接触,如图6-6所示:图6-6接到发热元件上的导线示意图(13)沿屏框和支架走线的线束应用蛇皮管缠绕并进行固定,缠绕时蛇皮管应紧密美观,固定时扎带口一律朝向里面,且同一个屏内扎带的颜色应一致,如图6-7所示:图6-7沿屏框和支架走线的线束(14)导线走线时应尽量远离热源,以避免加速导线的老化;(15)通讯线或易受干扰的导线与动力线应分开布置,如图6-8所示:图6-8通讯线布线方式(16)屏间连线或对外接线时如果电缆内单根导线截面积大于等于1mm2则采用下图6-9的接线方式;1mm2以下应采用图6.10的接线方式。接线时导线不要交叉,保证接线的整体美观;图6-9导线截面积大于等于1mm2屏间连线图6-10导线截面积小于等于1mm2屏间连线(17)通讯线接线时弯曲成一定的弧度,以在保证性能的情况下使整体美观,如图6-11所示:图6-11通讯线接线示意图(18)对于装置上部的接线,接线以后线束弯曲成一定的弧度之后自然放于元件上面,如图6-12所示:图6-12装置上部接线示意图(19)屏蔽线的端头处应使用黑色热缩管对端头露出的屏蔽层进行覆盖,热缩管长度为35mm,如图6-13所示;对接到端子上的屏蔽层使用黑色热缩管或空白号牌管进行覆盖。图6-13屏蔽线接线示意图(20)对于垂直接于螺栓上的导线应使用O型线鼻进行连接;(21)对于接于一个螺栓上的两根导线,尽可能的把导线接于接线端的两侧,以保证接触面的充分接触,如图6-14所示:图6-14一个螺栓上两根导线示意图(22)细导线与粗导线接于同一个接线端时,细导线的线鼻要放于粗导线的线鼻上面;(23)元器件上有不用的导线时应使用黑色热缩管对其端头进行热缩覆盖,如图6-15所示:图6-15不用导线处理示意图(24)如果一个接线端两侧均能接导线时,每一侧面所接导线数不能多于两根,如图6-16所示:图6-16一个接线端接线示意图2.导线载流量与相序要求配线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绝缘层损伤、老化和破裂的导线进行配线,以保证耐压试验要求。所选导线截面应能满足电气元件的长期连续工作所允许的导通电流,聚氯乙烯导线的载流量如表6-7所示,其正常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65℃。表6-7聚氯乙烯绝缘导线明敷时的载流量在接线过程中,对于16mm2以上的导线应使用相应颜色的热缩管进行相序的区分,相序热缩管的长度为35mm,热缩以后热缩管不能松动,同时热缩管应套住线鼻尾端,如图6-17所示。电路导线相序及颜色应符合表6-8中的规定。图6-17热缩管对相序区分表6-8电路导线相序及颜色3.号牌的配置号牌的配置要求如下:(1)超过mm的接线以及与端子排相连的引出线必须加装号牌并打字,接地线两端加空白号牌;号牌要稍微套上线鼻,以保证号牌不转动,号牌连接时应整齐,易于观看,有字的一面朝向屏外,如图6-18所示:图6-18号牌朝向示意图(2)号牌字体颜色为黑色,水平打印在套管的中间位置;(3)打字不清晰、字体大小不规范以及长度不符合要求的号牌禁止装于导线上;(4)号牌管的选用规格应符合表6-9中的规定;表6-9号牌管的选用要求(5)号牌的穿线方向以文字方向为基准,遵循以下原则:1)水平接线:从左到右,如图6-19所示:图6-19号牌的水平穿线方向2)垂直接线:从两端到中心,如图6-20所示:图6-20号牌的垂直穿线方向6)对于6mm2以下的导线,有相序和正负分别时,采用相应颜色的号牌。4.布线线束的处理常用的布线方法有捆扎法和线槽法,它们的功能特点如下:(1)捆扎法布线以后,各电路之间不致产生相互干扰或耦合的情况下,对相同走向的导线可以采用捆扎法形成线束,捆扎法适用于单股硬导线和多股软导线线束。为了配线的美观,硬导线或软导线都捆扎成圆形,线束的捆扎应注意以下电磁兼容问题:1)大电流的电源线不能与低频率的信号线捆扎在一起;2)没有屏蔽措施的高频信号线不能与其他导线捆扎在一起;3)高电平与低电平的信号线不能捆扎在一起,也不能与其他导线捆扎在一起;4)高频信号输入线与输出线不能捆扎在一起;5)接于接线位置较近的线束中可以设置备用导线,备用导线的数量要求为10~20根导线留1根备用;捆扎法的工艺要求如下:1)捆扎的导线应横平竖直、相互平行、整齐美观,不得有明显的交叉和跨越,如图6-21所示:图6-21线束捆扎法的工艺要求2)线束中导线的引出位置应与导线的接线端保持最短的距离,不应远距离引线,如图6-22所示:图6-22线束中导线的引出位置3)线束的弯曲分线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线束外径的两倍,以免在转弯处造成很大的应力集中,如图6-23所示。图6-23线束弯曲半径4)线束捆扎用力不得过大,同一束导线应使用相同规格的扎带;此外,捆扎间距要均匀,最大捆扎间距不大于mm,拉紧切断后,扎带应与其端口齐平且线束扎带口一律向里,如图6-24所示:图6-24线束捆扎要求5)蛇皮管缠绕线束时规格应一致,采用密线缠绕,缠绕时不允许出现层叠现象,缠绕之后整体应均匀、美观,如图6-25所示:图6-25蛇皮管缠绕要求(2)线槽布线法线槽法布线是将导线按走向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布放在线槽内,而不必对导线施行捆扎的配线方法。这种布线方便、快捷,布线后整洁美观,对线束的检查、维修方便,同时可以消除部分电磁耦合而起到抗干扰的作用。线槽布线一般有以下要求:1)选择合适规格的线槽,线束布放后不应使槽体内导线过于拥挤而产生变形,线束不允许超出走线槽而影响线槽上盖,槽内导线要有50~mm的活动余量;2)导线在槽体内应舒展布放,线束整齐,允许有一定的弯度;3)导线在通过线槽体断面转弯时应有一定的弧度,同时线束不能受力;4)导线从槽体引出时,应从就近的槽口出线;5)线槽应安装在安装面板上或有专门的支架固定,槽体本身不能直接作为支撑件而受到外力作用。5.电气元件间的布线连接要求接线端子的布线要求:(1)每个接线端子所连接的导线数不允许超过两根,超过两根时应加装过渡端子加以解决。(2)当在一个接线端子上接有两根导线且无法加装垫片时,应能保证线鼻与端子接触面充分接触,如图6-26所示:图6-26接线端子与线鼻子要求(3)相邻元件间间距小于mm和同一元件上短接线时,允许单根导线直接联接,联接导线要有一定的弯曲弧度,如图6-27所示。相邻元件间距大于mm时,必须通过走线槽或线束实施布线。图6-27较短距离导线连接要求6.屏门上元件的布线屏门上电器元件布线时,线束用蛇皮管进行缠绕包扎,并用扎带将其固定,同时预留相应长度,以保证屏门在0~度范围内开启方便,如图6-28所示。图6-28过门线束要求屏门上元件走线较多时,可在门体适当位置增加走线槽,走线槽的安装应不影响门上元器件或装置的维修、产品调试以及开启。为了保证连接导线的柔软性,屏门所用导线一般应使用R类软导线,具体选用时可以参考表6-10执行。表6-10屏门导线选用参照表7.端子排布线端子排布线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布线前应检查端子排首尾端子是否加装端子紧固件,以及各端子是否有编号,如果没有,应及时上报设计人员或工艺人员;(2)接线时要遵循就近原则从线槽出线孔接线;(3)每个端子接线最好为一根,最多不能超过两根。当一个端子接两根导线时,两根导线可以压接在一个线鼻中,也可以分开压接,但必须保证接线牢固可靠;如果是双层端子,应先从下端或里面接线;(4)端子排上所接导线的号牌文字要便于观看、整齐,并要求方向一致,如图6-29所示:图6-29端子排上所接导线号牌示意图(5)配线完成后要整形,整形以后不能出现尖角,弯曲处应有一定的弧度,圆弧要统一,号牌安装位置应对应,如图6-30所示:图6-30配线完成后整形示意图(6)线槽出线孔出线时,一般2.5mm2以上导线不超过2根,1.5mm2不超过4根,1.0mm2及以下不超过5根,如图6-31所示:图6-31线槽出线孔出线要求(7)端子排上一个接线端子出现两根接线时设计人员应尽量采用双层端子,以便整体配线美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02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