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伏红瓦1号线起于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止于瓦房店变电站,线路全长33.千米,共有83基铁塔。大连供电公司为保障核电稳定可靠送出,自年开始对千伏红瓦1号线开展“智慧线路”建设,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和数据系统信息互联,形成了“集中监控+立体巡检”运维新模式。年4月,该线路作为东北首条千伏“智慧线路”通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验收。
2月10日8时,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自动生成了智慧线路运维日报。日报涵盖气象数据以及智能监测风险预警数据,呈现未来24小时线路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电网整体设备运行风险点,并给出相应的处置建议。
精准掌握线路运行状况、周边环境是智慧运维的前提和关键。红瓦1号线径位于海边,沿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沿线区域有重污秽区、线路舞动区、重覆冰区、雷害区、台风灾害区和山火高发区。
为了降低外部环境变化给线路运行带来的风险,大连供电公司在线路全线安装18类共套监测预警装置,实时采集导线温度、载流、覆冰情况。通过这些监测预警装置,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全线周边微地形和微气象环境,直观呈现天气对电网的影响。同时,大连供电公司还结合国网辽宁电力新一代雷电监测预警系统,为平台构建极端恶劣天气预警模型,实现未来72小时、线路通道2千米内的雷击、大风等气象风险预警。
“我们采用双目摄像头综合判别交叉跨越的距离限制,界定导线对外物距离,可以准确识别外物入侵等情况。”大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专责雷博介绍。除了能够预警气象风险,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还依托全线91套可视化监拍装置,形成山火和外物入侵自动感应圈,可自主识别吊车、挖掘机、塔吊等侵入物和山火等通道环境威胁,及时告警风险隐患,并在发现隐患时同步向运检人员手机上对应的App推送信息,助力风险隐患快速处置。
“红瓦1号线38号塔至39号塔之间发现大量烟雾。”2月12日,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值班人员付瑜根据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一键启动了线路附近的无人机固定机巢。随后,一架红色四旋翼无人机根据自主巡检程序巡检指定线路区段,采集的影像无线上传至“智慧线路”无人机缺陷识别系统。系统自动辨别缺陷,生成数字化台账并存入输电线路智能监控管理平台。该过程耗时相比人工现场巡检缩短了近两个小时。巡检影像采集结束后,无人机自动返回机巢。
“无人机搭载了红外镜头、X光发射器以及X光成像板,可自主红外测温,开展精细化巡检。”付瑜介绍,在无人机自主巡检时,平台同步显示无人机可见光图像和线路设备的红外测温等多种数据。运维人员也可以通过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操控无人机巡检特定点位。
红瓦1号线路通道配有两个固定机巢。机巢安装有机械系统,可自动为无人机电池充电、更换电池;恒温系统、天窗液压及排水系统则保障了机巢的内部环境安全。
“以往,输电线路巡检都是靠人工,费时费力。现在通过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线路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实时掌握现场突发情况,并迅速通过无人机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患排查,提升工作效率。”雷博介绍。
“智慧线路”投运至今,大连供电公司依托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和无人机自主飞行平台管理系统,实现了红瓦1号线现场环境全息感知、线路状况全天候监测、无人机全覆盖立体化巡检,线路隐患排查发现率提高1.56个百分点,消缺速度提高%。
年12月8日,大连供电公司输电工区输电带电作业班班组成员郭红林带电处理红瓦1号线8~10号铁塔相间间隔棒缺陷。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值班人员操作无人机挂好绝缘软梯后,郭红林通过软梯直接进入工作区域,省去了爬塔的过程。此次作业全过程都在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辅助下完成。
输电线路智能管控平台具备三维建模能力,可以基于现场感知各种监测装置的数据,映射出红瓦1号线的数字化孪生仿真影像。供电员工导入气温、风力等数据,平台就可以仿真细微的环境变化趋势,模拟消缺、带电作业、检修等作业过程,辅助供电员工了解作业风险点。日常工作中,供电员工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安全培训和学习。
在模拟作业全过程的基础上,实际作业时,后台人员还可以通过平台操控无人机挂设绝缘软梯,并开展作业安全距离校验,在减少登塔作业环节、节约时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作业安全水平。截至目前,大连供电公司在输电线路智能监控管理平台辅助下已完成红瓦1号线带电作业6次,单次带电作业时间平均缩短了20分钟。
(环球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