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xx变电站35kV室、10kV室开关柜除湿方案
一、方案目的
1.解决xx站35kV室、10kV室、开关柜、母线桥整体潮湿等问题提出方案。
2.加装除湿设备,对电缆沟、通风口进行密封处理,开关柜上开百叶窗、装排气扇等。
二、勘察情况
1.地理环境
原xx电站坐落在xx镇xx村xx河边,于年7月政策性关停后,拆除了发电设备,但未拆除大坝及构建筑物,以致河水长年翻越大坝,溅射大量水花,终年雾气环绕,使35kVxx变电站周边环境湿度长年高达95%左右。
2.现场勘查
图1-kV高压室
如图1-1所示,35kVxx变电站35kV高压室外墙上开有12个尺寸较大的百叶式通风口(其中底部8个,尺寸为1.6m×1.0m;顶部4个,尺寸为1.6m×1.8m),且原设计上无任何封堵措施。因此,35kV高压室相当于一个面积约m(17.7m×7.8m),内空约m(17.7m×7.8m×5.1m)的半开放式环境,室内湿度仅比室外低3~5%,使室内开关设备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中。
图1-kV高压室
如图1-2所示,35kVxx变电站10kV高压室外墙上开有3个较小的方形通风口(0.5m×0.5m),相对于35kV高压室密闭性更好,且10kV高压室面积更小,不到70m(8.5m×7.8m),内空约m(8.5m×7.8m×4.3m),安装一台工业型除湿机后,室内湿度明显下降,可控制在60%左右。但本年度预试预检中发现10kV高压室内臭氧味较重,说明仍存在放电现象。
三、35kV高压室、10kV高压室及设备内部潮湿原因分析
1.35kV高压室
根据勘察情况和现场照片,35kVxx变电站受周边地理环境影响,整体处于高湿度环境中,尤其是35kV高压室为最。
图2-kV开关柜
如图2-1所示,35kV高压室内均为纪元电气(年已破产)ZN85系列手车式开关,前后外壳上均开有通气孔。正常环境下,此类设计便于散热,但若长期处于高湿度环境中,潮气反而更容易进入开关内部,尤其此类手车式开关处于热备用或运行状态时,内部空间更大,更利于大量潮气涌入。潮气进入开关后受热形成水蒸气,再通过套管汇集到母线桥内部封闭部分,水蒸气始终向上升腾,无法从原路径排出,一旦长时间聚集大量潮气,就如同图2-2所示那样,不仅会使内部绝缘下降,还会导致套管内、顶部盖板、母线排上形成大量凝露或局部放电,甚至烧毁设备。
图2-kV受潮受损设备
2.10kV高压室
相对于35kV高压室而言,10kV高压室不仅密闭性更好,而且面积体积都小很多,且加装了工业型除湿器,室内湿度处于较低水平,按理说应不存在受潮的情况。但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和现场照片可见,10kV高压室距离河边更近,且有多条10kV出线经电缆沟与外界连通,大量潮气通过电缆沟进入10kV开关柜、套管、母线桥等。上一年变电站预试预检期间,针对此类情况,采用堵泥进行封堵,状况有所改善,但不能完全隔绝,仍存在部分潮气进入柜内,以致于本年度预试预检中,如图2-3所示,发现10kV母线及套管表面形成凝露,部分绝缘套管受损。
图2-kV受潮设备
四、方案实施
1.除湿方案
依据对xx35kV变电站35kV高压室、10kV高压室勘察情况分析,针对高压室、开关柜内部潮湿空气过高,现提出以下方案,采用预防为主、外部封堵、内部除湿、加装大面积加热器、开天窗等方式多管齐下,以保证变电站对环境温湿度的安全运行要求。
(1)开关柜和母线桥架内部密闭潮湿空气的治理:
一是开关柜高压室和母线桥架内部密闭的潮湿空气采用顶部或背部开百叶窗的方式形成对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装排气扇将内部潮气抽出,如图3-1。
图3-1加装百叶窗
二是开关柜电缆室原普通加热器更换为大面积加热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装带强制风冷的大面积加热器和智能除湿装置,如图3-2。
图3-2智能除湿装置及大面积加热器
(2)35kV高压室、10kV高压室内潮湿空气的治理:
一是采用防水材料对墙上的百叶窗和通气孔进行全面密封,防止潮气直接进入室内,如图3-3。
图3-3封堵通气孔
二是高压室进线电缆孔、通往旁边高压室电缆沟、每个开关间隔电缆坑之间用瘦水泥或泡沫胶进行封堵;开关柜进线电缆孔用防火堵泥封堵,如图3-4。
图3-4封堵电缆孔和间隙
三是在沟盖板上盖一层防水材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电缆沟内放置大量干燥剂(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且需定期更换)。
四是35kV高压室加装一台除湿空调或工业型除湿机,将室内潮气抽出室外。
2.应急措施
一是站内预先准备一批易受潮受损的高压柜配件,如高压套管、支柱绝缘子、避雷器、绝缘热缩套、电缆头等。
二是通过10kV倒供电保障突发状况时正常供电。
三是冰灾、雪灾或冬季高峰运行期间,派专人值守或定期巡视。
五、工程估算
根据以上方案,估算如下:
附表:
35kVxx变电站除湿改造工程所需材料费用明细表
说明:可依据实际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最低.00元,最高.00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