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升腾之后,是蒸气升腾。蜂窝煤中冒出的烈火,将老虎灶上几把老茶壶中的水烧到沸响。开水注进盖碗,整个屋子里都充盈了茉莉花茶的馨香。

老茶客只为这一口茶而来,摄影/钟跃民

茶香盈室的同时,流水声从屋外而至。从岷江分支而来的杨柳河,已经在此奔流了千百年。岁月被流水带走的同时,流水也为这一处刻下年轮。

以茶馆闻名于世的成都,每一间茶馆都有水火并济、茶香氤氲的场景,但这一处仍然与众不同、无可代替,只因它在彭镇。

被杨柳河滋润的宝地,摄影/刘伟

01/

百年的茶馆:

时光存留,一一定格

成都的茶馆众多,但一百年以上的茶馆难觅。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号称如今成都现存最老的茶馆。

年1月7日,钟大爷靠在这里的老式竹椅上,呡着茶度过了自己98岁的生日。茶馆的历史,比他的岁数更长。

使用蜂窝煤的老虎灶,摄影/钟跃民

茶馆的前身,是建于清朝雍正时期的一间寺庙。历史上彭镇多次发生大火,有一次将全镇一条街烧得片瓦无存,唯独这间位于桥头的观音阁无损。乡人以其为神灵护佑,从此香火不断。

上世纪民国成立后改天换地,寺庙也在某一年由出世到入世,成了至今犹存的茶馆。纵深三进、横跨两街,任它星移斗转,我自斟茶盖碗。

一进门,最醒目的是从天窗倾下的光线。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室内的光亮度大抵看天。地下是层层叠叠坑坑洼洼的连绵起伏,俗称“千脚泥”,是千万人在一个世纪里踩踏出的痕迹。在天光和地面之中,竹椅、烟火、盖碗和茶汤,便是茶客们流连不去之所在。

人来人往,亦坐亦行,摄影/王宏

观音阁茶馆从民国绵延至今,似乎在数十年前某一天某一刻突然时光定格:茶台后的大幅画像、墙壁上的口号标语、廊柱上的照片……跟动辄吱吱作响的竹椅一起,形成一条穿越回以往的时空隧道。一脚踏入茶馆,便一脚踏入过去,历史的尘埃在天窗栅栏分割的光线中上下飞舞。

而真正定格时光的,却是摄影。

当进入数码时代、摄影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后,观音阁茶馆成了海内外摄影发烧友们口耳相传的宝藏。无数长枪短炮涌入这里,镜头容纳下水蒸气的弥漫、老茶客的皱纹、似乎昨日重现的口号标语,还有人声鼎沸的喧嚷和步伐渐远的余音。

富于时代色彩的宣传画和黑白的照片

旧与新,在老茶馆里无间交融。

川剧的蟒袍刚刚脱下挂起,崔健便前来入座;王治郅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刚引来惊叹,郭麒麟又忍不住令人联想他有名的父亲;记者的话筒才放下,电影灯的强光又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许多老茶客津津乐道的,便是在茶馆壁上的电视机中,看着央视画面里的自己。

从年开始,沉寂多时的彭镇观音阁老茶馆扬名海内。对于许多摄影发烧友而言,没有来过观音阁,就等于没有来过彭镇;没有在茶馆里按过快门,就等于没有拍过成都。

老茶馆成了双流乃至成都一张声名赫赫的文化名片,百年茶汤的香味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向全世界飘去。

福建影友的得意之作,摄影/周锦云

然而好奇的新客来到彭镇一看,却发现不仅仅有光影斑驳。

02/

集聚的力量:

络绎不绝的新居民

倏忽而至又倏忽而去的游客,不可能察觉到彭镇的变化。在钟大爷这样的老居民眼里,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多了不少从陌生到熟悉的新面孔。

老王来彭镇的时候,正是老茶馆人潮最为汹涌的时段。一直从事摄影的,他自年开始就是这里的常客,引领外地影友进入茶馆推荐取景角度。

最多的一天,他带了80多名影友出入茶馆。于是老王也就因势利导,在老茶馆对面开了一间摄影民宿。现在他即便常常进藏拍摄,但始终在彭镇永丰街上保留了一件前后两进的院子,一年租金不过数千。如今他不在西藏就在彭镇,他是选择在此定居下来的第一批外来人。

彭镇的古朴吸引着外来者,摄影/刘伟

郑婷是第二批。她是彭镇艺体校毕业的本地人,本来在洛带古镇开印染工作坊。

18年在高中老师分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