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来机电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年经济环境虽复杂多变,但公司秉承“克难攻坚、来新创优”的企业精神,紧抓工业机器人与高端智能装备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积极响应国家智能制造的号召,凭借人人参与创新的学习研发精神和7×24式贴身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领域的研发投入,向国际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年,公司继续深耕主业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收入和利润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年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同比增长36.54%;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58.6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53.49%。 1、总体业务稳步发展 年,公司两块业务(即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业务和汽车发动机配套零部件业务)收入均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系统业务实现收入3.91亿元,汽车发动机配套零部件业务实现收入4.05亿元。年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系统业务新签订单3.05亿元,新签订单较年度有所减少,主要系海外客户固定资产投资策略较为稳健,为保证产品交付的时间,其采购订单一般需上一年度订单全部交付后才开始提下一年度订单,公司年度海外订单尚未全部交付,年度海外订单也相应延迟。公司年度新签署的合同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机、电控、能量回收等)、汽车内饰等领域,订单中涉及新技术的研发、核心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等方面较以前年度进一步提升。 年7月1日起,部分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在此背景下,公司提前布局新产品、新技术,抓住了发动机配套高压燃油分配器及高压油管迭代的市场机遇,推出多款国六发动机配套高压燃油分配器及高压油管产品,充分发挥集团内部上下游平台协同优势,在产品研发前期,就组建高压燃油分配器和高压油管的自动化生产智能装备开发团队参与产品的技术研发,实现了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装备开发的齐头并进,年度量身定做了2条机器人化的全自动化加工、检测生产线和一批加工、检测专机设备,确保了年汽车发动机配套零部件业务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年汽车发动机配套零部件业务中燃油分配器销量为.49万件、燃油管销量为.49万件、冷却水硬管销量为.96万件。 2、重点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子作为公司的主要下游领域,在最近几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内燃机技术的不断高效与优化创新,国内整车市场的消费升级,预计未来汽车电子化渗透率将不断提升,下游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公司抓住这一优质赛道,继续将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汽车电子领域深耕细作,扩大产能,将业务能力持续稳定提升。 汽车电子领域作为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制高点长期由外资巨头占据,该领域的相关装备也由外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作为国内汽车电子装备的领先企业,将积极投入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扩大产能,稳步实现该领域的进口替代和技术与装备出口。 3、新领域的发展和布局 (1)IGBT模块封装测试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国内各大汽车电子厂商进军IGBT模块研发生产形成的对相关封装测试装备的迫切需求,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力量研发相应的装备技术,成功研发了散热基板的激光蚀刻清洁装备、IGBT模块与散热基板的热压连接设备实现了多个IGBT模块的封装、IGBT模块的平面低电感封装设备、IGBT模块的机器人化自动测试设备(包括:常温静态测试和常温、高温动态测试、高压绝缘测试)。部分技术已成功应用到联合汽车电子的PM4(第四代高频电源模块)项目中。 (2)在巩固传统汽车电子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能源车的汽车电子领域,开拓了新能源车用驱动电机控制器的组装及测试高端成套装备领域,所研发的生产线能够适应:IP24、EP11、INVCON2.3、3U、MEB-PEU电机控制器的自动化装配及测试。在新能源车用电机的装配与测试方面,通过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及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了产能,稳步提升市场的占有率。在新能源车用电池及电源管理器方面,也进行了涉足,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机器人自动搬运,以及48VDCDC控制器的装配及测试生产线研发与生产方面,均有了良好的起步并实现了供货。特别在为上海大众MEB项目配套的电主轴装配及测试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上,公司组织了优势团队主动服务客户,以技术实力强、制造经验丰富、合适的性价比而最终获得了装配及测试线研制开发的业务合同,为公司今后的智能化生产线业务拓展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为适应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趋势,在车身稳定电子系统的ESP9.0、Ipb等产品的装配测试生产线领域,借助不断扩大工艺流程覆盖面并不断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在实现替代进口的基础上,获得了博世集团最新产品-新型智能助力器iBooster控制器智能成套装备向德国博世全球(国内和海外)供货的订单,在生产线的规模以及产值方面均获得了一个数量级的飞跃。 为了满足汽车对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的需求,组织公司研发中心主要技术力量,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装配生产线核心技术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为公司在同外企装备企业竞争能量回收控制器BRM生产线的合同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使公司最终获取了大额的订单。积极开拓无人驾驶相关的设备技术,如在电动转向器的装配生产线以及核心的控制和追溯系统MES的核心技术工程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实现了向国内用户的供货。在如针对无人自动驾驶控制器I-ECU的样品生产方面,成功开发了功能测试和疲劳耐久实验台,为今后在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电子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在汽车内饰件行业,大力推动机器人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汽车核心安全部件之一的座椅生产领域,实现了座椅滑轨从原料板材投入到完整的滑轨组件产出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了产品质量,实现了无人化生产,把人力资源从繁琐、嘈杂、复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少关节非标机器人的批量工程应用,也使得公司成为了座椅滑轨自动冲压生产线制作领域的标杆型企业,不仅业务稳定,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4)拓展光通讯和5G无线通信领域,将公司掌握的精密微小零部件的自动化柔性装配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拓展应用至光纤器件的自动化组装测试装备的开发,成功开发了光纤收发器柔性自动化装配测试单元,实现了光通讯EMI胶水、PCB散热胶水精密涂覆、通讯模组、上下盖的机器人自动装配,M2微型螺丝的自动锁付,所研发的装备已供货至全球光通讯器件著名生产商Finisar。 4、新技术的研发 (1)新能源车驱动电轴(e-axle)总装及性能测试装备技术:为实现成本更低、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优势,新能源车电驱动技术方案由“二合一(电机+减速器)”向“三合一(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甚至“多合一(包含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充电机、支流变换器、高压分线盒、部分整车控制器”发展的必然趋势,研发相应的总装及性能测试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基于三维视觉技术的重载零件的机器人装配技术、力觉+视觉辅助下的精密齿轮系(花键)装配技术、研发温度补偿下的齿轮箱油精密定量加注技术,加注油量精度达±10g、研发电轴总成性能的测试技术,测试时电机最高转速rpm、高磁力下的定转子合装技术、长螺丝(螺丝长达mm)的自动锁付技术,相应的技术研发成果成功应用到博世eAxle电驱动桥的90s生产节拍的全自动总装测试生产线。 (2)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运维优化智能软件平台技术:针对子公司上海众源的高压燃油分配管无人化制造的生产环境,通过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节点、工艺装备健康监控节点上布置智能传感器,对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多传感器数据的实时融合和提升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并实现数据的云端存储,对云端数据的分析,实现对生产过程和装备的监控,并给出智能化的优化策略。通过该技术的移植和推广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公司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技术能级的提升和内涵增值。 (3)基于工业4.0智慧化工厂需求的工业软件层面智能追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在车载电脑控制器ECU自动装配与检测全自动机器人化生产线的研制过程中,针对满足博世体系用户的智能生产需求,开发成功了智能追溯MES系统的OpConPlus软件系统大量模块以及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国产化自动生产线与进口设备的智能化数据对接,为紧跟国际自动化生产技术潮流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公司今后的国产化替代以及更大规模的智能生产线出口赢得了机遇。 (4)无人驾驶相关设备的技术储备:首先针对无人驾驶系统中的电动转向器装配与测试生产线中的复杂结构环境下的精密装配技术以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化技术研究。同时结合合同订单任务“自动驾驶车载电脑I-ECU功能测试台制作”的工程任务,开展了高精度模拟量多通道快速测试技术电路板的研发,为后续的批量制作确定了型号工艺参数。 (5)新能源车的技术储备:针对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池管理控制器生产设备中共性的软件数据交换模块设计进行了研发,并就创新性机构设计中涉及的先进机构设计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机构的典型性精度设计及总体误差分析理论,以及在结构的动力学性能分析和机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实现了工程性应用。 (6)利用十多年的智能装备功能部件数据的大量积累,通过对设计软件SolidWorks软件的二次开发以及对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数据库数据管理结构优化,成功实现了功能部件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技术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掌握和推广,将有助于公司机械设计效率的大幅提升和设计质量的提高,给公司带来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实现以标准化的思路来完成非标定制任务的设想迈出扎实一步,也使公司成为非标定制化智能装备的平台型企业有了可能。 (7)深低温环境下生物细胞的自动化存取及存储系统技术开发:针对细胞生物行业对千万份级规模“生命银行”系统的需求,公司联合原能细胞科技集团开展生物细胞自动化样本库装备的研发,实现-℃的深低温环境下活性细胞的长期保存、需要实验应用时能准确、高效地进行细胞处理以避免细胞因温差而受到破坏,装备全自动运行,真正实现无人化操作;蜂窝式结构设计,分组独立存储,可实现存取过程静态隔离,超大存储量,2ml冻存管可存-10份。拓展了公司在极限条件下自动化装备的开发技术储备。 (8)上海众源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与物流管理等创新型的专业汽车发动机配套管路及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管路系统的研发团队,利用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技术和装备上协同效应和创新性突破,填补了在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管路系统产品领域空白,二氧化碳空调管研发产品能够解决目前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管路系统产品缺陷导致的二氧化碳泄漏问题,对二氧化碳热泵空调在车辆上普及使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取得的荣誉 年度获得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颁发的“优秀质量贡献奖”荣誉。 年度获得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颁发的“最佳合作奖”荣誉。 年度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经信委工程技术中心和宝山区经信委技术中心。 年度上海众源被认定为安亭镇小巨人和嘉定区经信委技术中心。 年度子公司克来盛罗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截至年末,公司已授权专利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60项、软件产品登记证书4项。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万元,比上年增长36.54%;利润总额13,万元,比上年增长53.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万元,比上年增长53.49%。其中,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系统实现收入39,.7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8%,实现净利润8,.71万元,比上年增长28.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7万元,比上年增长28.85%。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1)市场竞争格局 从产业链角度看,自动化装备制造行业可分为三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及零部件生产商,产品具有较高开放性,且标准化较高,可批量生产;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则主要根据下游客户的需要,将机器人本体及其他配套单元通过特有工艺组成可实现的生产系统。 ①零部件市场 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零部件是指机器人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对设备性能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并具有通用性和模块化的部件单元,主要分为三部分: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分别占到工业机器人成本的35%、25%和15%左右,剩余部分主要为一些机械配件等。 ②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 目前,欧洲企业和日本企业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四家占据着全球工业机器人绝对的市场份额。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依然也是上述四大国际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目前,国外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占据中国近90%的市场份额,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YASKAWA)四家的计占比则高达65%。国内机器人企业基本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规模相对较小,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0%。 ③自动化设备制造市场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为国内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目前,一些主要国际工业机器人公司在中国并不直接提供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服务,而是将机器人本体销售给设备制造商,由其直接面对终端客户。通常情况下,设备交付后,会有1~3年的质保期,约定由设备生产商负责后续的保养维护工作。同时会规定严格的响应速度,一般要求在约定时间内抵达现场进行排查检修、恢复生产。因此,设备制造商是否具有随时实地工作的能力是客户在选择设备供应商的重要依据,本土企业具有天然地域优势。 自动化设备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制造过程,需根据客户定制要求进行模块、夹具的选配、组合,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的全新设计,因此国内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在发展初期大多选择专注于某个领域,充分挖掘下游产品的技术特点与要求,钻研有关行业的集成方式方法,最终获得较高的行业技术经验壁垒。然后再在现有技术基础、经验积累上进行稳步产业扩张,实现多业务线、跨领域的技术应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发展初期,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结构不完全的局面。 从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现状来看,下游客户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的项目经验、研发水平、资金实力要求严格,行业进入门槛较高。未来,具有较强技术研发底蕴、项目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将在即将到来的应用领域大扩展的背景中胜出。 (2)行业内主要企业情况 在自动化装备制造行业中,企业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国际领先行业巨头;第二类是以沈阳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行业龙头;第三类主要为拥有较强研发实力及科研支持、深耕专业领域的设备制造商,如华昌达、智云股份、天永智能、克来机电等;第四类则是通过产业并购等方式的后进入者及处于孵化期的小微企业。 2、行业趋势 (1)产业政策利好,行业持续高增长 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升级,并将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在政策引导作用下,以机器人及其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领域蓬勃发展。 (2)借助资本市场,打造产业龙头 国内的同行业企业较为分散,各自专注于各自擅长的细分领域,但普遍规模较小,尤其是与国外巨头相比,差距较大。从产业政策方面,目前国家对于智能制造领域支持力度极大,凸显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资本市场方面,也有大量资金流入到智能制造领域。因此,拥有技术实力的装备制造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做大做强,力争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 (3)行业并购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国内较为分散的同行业公司会逐步并购整合,高技术的工程师也会呈现聚集效应,随着行业规模继续扩大,细分领域的市场进一步打开,预计国内也将诞生一批技术实力强、具备持续研发能力的大型智能装备公司。聚集后的工程师团队才可以具备较强的规模效应和综合研发能力,才有能力与外资巨头在该领域争夺技术制高点。 (二)公司发展战略 处在智能制造领域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公司将进一步加快产能扩张的步伐,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式增长同步发展的方式来扩产,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在国内市场,不断优化客户和产品结构,与包括博世中国、联合电子、电装公司等在内的汽车电子行业巨头进一步深度合作。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博世海外工厂为窗口,将公司先进的装备制造能力带向海外市场。汽车电子产品领域,欧洲、日本等海外工厂代表了最为先进的技术,能为这些海外工厂提供汽车电子设备也将大大提升公司的装备实力,在与海外工厂的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也可以将最先进的汽车电子以及汽车电子装备技术带入国内。 积极布局新能源车、电驱和电控、无人驾驶、能量回馈、汽车多媒体等领域的装备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现阶段公司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的智能组装测试领域;新能源车ECU、ESP、IPB、IB2、BRM领域的装配测试;以及48伏能量回收系统相关的装配测试技术方面有所技术储备和工程应用。进一步展开自动化装备柔性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互联网的融合技术的研发,提升装备的本地智能化水平和实现装备的在线运维。 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充分利用汽车电子智能装备开发中形成和积累的专利技术、专有技能、市场认可、人才集聚等优势,实现在生物医药、物流装备、食品包装等领域的业务拓展。 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优势实现转型发展,逐步由智能专机、智能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商,发展成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先进性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提供从底层自动化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等智能硬件,到智慧管控软件的全系统产品和服务。 (三)经营计划 1、巩固已有优势区域,培育新兴领域,优化市场布局 公司将持续在汽车电子智能装备领域深耕细作,同时在新能源车相关汽车电子装备、无人驾驶等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领域的装配测试领域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人才集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跟踪和引领汽车电子类智能装备的新技术风潮,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溢出和收益递增。 2、发挥上市公司优势,辅以投资、并购等手段,优化产业链布局 公司将利用上市后的机遇,在发展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利用行业内资源和独到的行业投资视野,物色合适对象,辅以投资、并购等手段,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并适时抓住发展机遇形成智能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产业集群或联合体,通过智能装备专机、无人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的示范应用,推动智能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增加核心竞争力 公司也将运用好上市公司平台,聚集产业、金融、教育等多方面资源与外界加强合作,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不断追踪最新技术,同时也强化技术的工程应用来解决实际项目中的技术难点,通过资源整合来不断提升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硬科技和硬技术”,尤其在能影响到大幅提升装备智能化程度的三维机器视觉和常用的核心功能部件研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通过核心功能部件技术的国产化,逐步下降对国外产品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并积极推进公司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在国家大力倡导的产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服务于国家产业大局战略。 4、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 公司在充分利用好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同时,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获得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支持。公司将继续优化财务结构,加强项目结算管理及应收账款管理,切实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5、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防范经营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子分公司将不断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加大。公司将在制度建设和创新、内部控制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营造和培育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参与经营的企业文化,匹配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进一步降低内控风险,保持公司持续安全快速发展。公司将加大内部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产品数据的保密、收集、归类、再利用,提升产品研发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内部经营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能力,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装备制造领域,行业供需状况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紧密相关,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本公司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有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可能对本公司的柔性自动化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的需求造成影响。 2、下游应用行业较为集中的风险 公司约9成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汽车领域,一方面受制于现有的生产规模、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条件,公司无法全面覆盖下游应用行业,另一方面汽车行业本身是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最大的领域,且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公司结合行业的需求及自身技术特点和优势,报告期内将主要资源集中运用在汽车电子和汽车内饰等细分应用领域。但下游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从而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年度,本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0.40%。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这与下游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公司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联合电子等博世系客户因扩产、设备更新,核心层、关键层设备逐步国产化的需要,致使采购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发行人因产能有限,基于战略选择,优先保证完成博世系等优质客户的订单,减小相应产能的其他客户订单。因柔性自动化生产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属于非标产品,公司产品订单具有非批量性、非连续性等特点,且单条设备的价值一般较高。如果未来行业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公司的主要客户采购量减少或不再采购本公司产品,将会给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风险 公司属于智能装备领域的细分行业,现阶段智能装备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否及时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是智能装备领域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虽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5、技术泄密及人员流失的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在光机电气液传动技术和工控软件等单项技术方面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创新技术,集中发展了智能装备整体设计及全面集成技术、智能装备信息化控制技术、基于RFID的装配过程的物流管理和调度技术、座椅滑轨的自动化装配技术、精密电子元器件成型自动装配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柔性伺服精密压装技术、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技术、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在线自动测控技术、面向多品种中小批量产品装配测试工装的参数化设计技术、智能装备控制软件的模块化开发等核心技术,这些都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及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相关技术一旦泄露,会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所研发生产的柔性自动化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系统属于非标产品,不存在标准化、大批量的产品生产情况,要求从业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理论基础扎实、项目经验丰富且善于吸纳新技术、新方法,这就使得公司的人才培养周期变长、人力培养成本加大。若关键技术人员流失,而公司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接替的熟练技术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则会对公司完成订单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公司采用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来规范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并引进了国内一流的数据加密系统,但公司仍无法完全确保防止核心技术外流,如果发生技术失密,仍将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6、规模扩张导致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的快速扩张,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对公司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人才配置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公司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模块化生产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系统的业务及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但若公司不能及时适应新情况下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盈利水平,公司存在规模扩张情况下的管理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深厚的研发实力及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及主要管理人员在机器人应用工程、柔性自动化系统与先进工艺装备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经验,始终 公司一贯秉承技术创新为本的发展战略,凭技术赢得市场、靠创新取得效益。由于所承接订单基本均为非标准个性化定制设备生产任务,因此,公司会在承接订单后及时进行技术分析、工程设计,排查各个环节、模块的可实施性,面对其中的技术难点组织有关研发人员成立专题研究小组进行攻关研究,随着同类生产线制造数量的增加,公司通过提炼、总结各项目实施经验,形成该类产品的总体创新性专有技术和性价比优异的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和种类的逐渐增多,公司已全面掌握了进行个性化产品开发设计所需的工艺分析及规划、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机械传动、液压气动、模拟量及数字量传感、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现场总线、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制造过程信息实时管控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单项设计技术以及单项设计技术的融合创新集成技术。 通过长期的大量项目数据积累和提炼,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块化、标准化、参数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用标准的思路来实现非标定制化制作,提升了设计效率、降低设计门槛、稳定设计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实现多任务并行。通过对智能装备运行中的工业大数据的实时采集、云端存储、工业大数据分析,实现了装备生产工艺过程的持续优化、设备远程运维持续优化,产品品质的持续改进。 2、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致力于研发和制造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系统,凭借一流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以替代进口为市场切入点,在已切入的多个细分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拥有一大批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的主要客户如下: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博世集团(BOSCH)、延锋安道拓座椅机械部件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VolkswagenAktiengensllschaft、AUDIAG、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富维安道拓汽车金属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原能细胞生物低温设备有限公司等。 优质的客户资源为公司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优质客户对供应商的选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一旦合作关系确立,不会轻易变更,公司将跟随原有客户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而共同成长。 公司通过与客户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先期介入客户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与客户共同研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高端装备新产品,既可在竞争中赢取先机,又可实现服务增值,提高产品利润。围绕客户多层次核心需求,通过提供集成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实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上下游平台协同优势 年公司完成对上海众源的收购。收购完成后,公司以上海众源作为柔性自动化服务的样板,开启切入发动机及其零配件装备服务的窗口,拓展公司产品在汽车核心零配件装备领域的服务能力,拓宽公司的下游市场。上海众源目前主要给大众汽车(主要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德国汽车公司)的发动机工厂供货,成为大众汽车发动机中高压管路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进入门槛较高,上海众源与大众汽车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供销关系,系大众汽车发动机零配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通过上海众源与大众汽车的渠道资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在汽车行业的自动化智能装备服务的优势。 4、鲜明的销售方式:顾问式销售、专家式服务 企业始终贯彻“DESIGNIN”的销售模式,积极推广“顾问式销售,专家式服务”的销售文化:要求每位销售人员要成为客户产品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专家,不仅仅推销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提升产品的个性化特质,为客户带来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将客户的个性化方案与企业的技术优势、柔性优势相结合,实现利润模式上的双赢。在客户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公司也将获得大量订单及个性化服务的溢价。 5、综合成本优势 公司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使公司具备综合成本优势,随着在细分领域市场地位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该种优势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一,公司作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工艺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虽然短期内形成较大的研发费用支出,对利润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期看,公司取得的一系列核心工艺专利技术和专有知识,有助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技术的传承,起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降低后续维护成本等作用。 第二,公司具备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机构精简、管理精细、成本控制考核指标量化具体,尤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时,公司在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第三,公司是国内首批推广模块化、标准化、参数化生产方式的非标装备公司,随着近些年的技术积累,已经初步完成非标产线的标准模块化生产流程,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并缩短了新聘工程师的培训周期。 6、核心技术的积累 公司通过十余年在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深耕发展,通过自主研发逐步积累了一批该领域的核心技术,逐步筑造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如:汽车发动机速度相位控制传感器AI智能芯片在线编程数据卡及系统软件、汽车电子装备专用高精度电流/电压源数据卡、大流量条件下真空压力快速在线调节模块、高压大流量快速切换精密压力测控模块、用于汽车电子精密电阻焊定容积快速调压或充气气路模块、高压低能耗氦泄露检测精密测试软件、液压测试中压力脉动控制算法及策略、高精度响应传感器数据同步获取及处理技术、机电液测试环境中环境及工况模拟与智能集成技术、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设备远程运维技术等。公司长期坚持定制化智能装备制造的主营业务方向,尤其在汽车电子领域内的测控技术又是公司在国内市场领先的核心技术,也为公司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提供了技术支持。 7、团队优势 团队优势是公司文化转化为竞争力的体现。公司的核心管理队伍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公司坚持人才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企业为家”等人性化运营理念,兼顾企业业绩最大化与个人发展成长,给予优秀员工多样化项目平台锻炼,不断丰富核心团队和技术人员梯队。 目前,公司的核心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激情创新、严谨规范、诚信务实、注重社会责任的高素质管理和技术研发队伍,随着近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柔性自动化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系统项目的研发、设计、集成和维护等环节均培养和集聚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培养的机械、电气、软件、机器人技术应用、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型工程师专家,主要管理人员从基础技术细节中抽身,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创新管理、新技术开发追踪、企业文化建设及市场营销等领域。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