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方社交账号发文称,以前奥运是通过卫星做电视直播,再过8天,北京冬奥会将通过由阿里云支持的“奥运转播云”来做全球转播,带来超过小时的精彩内容。
据了解,这将是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CEO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北京冬奥会赛事时长约小时,转播内容总生产量将达小时,并将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将以8K格式转播。这些内容将通过云端走向全球。
这也将为因疫情影响、不能亲临现场的媒体记者提供便利。传统的转播模式要求电视台提前运输卫星转播车、现场搭建网络专线。云上转播让全球电视台在云端就能接收到直播信号,并提供播放器、短视频处理平台等功能,方便媒体进行远程直播、精彩回放、制作特效视频和内容集锦。
阿里云工程师在冬奥赛场做技术调试
据介绍,这一云端转播平台历经四年筹备。年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奥运转播云OBSCloud,该平台于年东京奥运会首次投入使用,并在年北京冬奥会上进行了重大升级,实现了高清电视直播和网络渠道直播同时在云上转播。
此外,云上转播将带来更丰富的观看体验,提供类似“子弹时间”的高自由视角观赛特效,借助云高并发、低延时特性,将几十路高清画面实时传输,再由智能算法进行毫秒级合成和建模,将超慢动作、全景观看的电影特效式画面,带进冬奥赛事转播中。
截至目前,阿里云已完成“转播云”的最后一轮全球网络测试,为即将到来的冬奥开幕式和赛事转播做好了准备。同时,阿里云还为俄罗斯、巴西、墨西哥、日本等地转播电视台增设专属云网络通道,确保4K/8K内容实现远程高质量传输,并将时延降低30%。
关键词·“全面上云”
转播云“上线”,媒体甚至无需到现场
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上云的奥运会,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
阿里云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北京冬奥的云上之旅起始于年。当年5月,冬奥组委会开始了奥林匹克“上云迁云”运动。年到年期间,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冬奥主数据中心规划并提供服务。年到年,完成备用数据中心规划并提供服务。年完成了针对主数据中心云安全设计。年奥运信息管理和分发、运动会管理、组织协同等核心系统开始上云部署,实现云端线上运行。
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企业供图
目前,北京冬奥会应用系统实现了统一门户、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为北京冬奥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准备好了坚实的云基础设施。
阿里云以转播举例介绍,往届奥运会各国转播机构前往现场报道需要以下流程:在媒体中心预定场地、筹备演播室、部署远程转播技术设施。这一过程手续繁琐、耗时颇长、斥资不菲。转播云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这一传统采编方式。
借助云计算优势,OBSCloud使许多现场的采编工作可以转移到云上,实现远程操作,极大降低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载。对于一些中小型转播媒体来说,甚至不需要到奥运现场,在本国就可以远程接收、转播赛事内容。
于观赛者而言,可能感受到此次冬奥会“黑科技”的存在。阿里云称,在体育爱好者们最关心的观赛上,云网端各类技术的全面进步,为大家带来了多种的观看方式与全新的观看体验。在5G大规模覆盖下,AR/VR设备、高清视频、短视频等多种观看模式为大家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全新视角的观赛体验。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通过技术对于运动员很多动作的瞬间进行度的自由观看视角的捕捉,这是传统的转播技术无法达到的,这项技术将运用在今年冬奥会的多个赛事上,它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视觉感受。
此外,5G+云的技术也提供更多可能性,自由视角能让观众在屏幕上自由选择观赛角度、观赛时刻;场馆全景图片导览可以在线上浏览场馆;室内精准导航帮助观众快速到达场馆座席区域;即将开通的8K频道,将让观众在赛时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8K比赛,也有机会在冬奥场馆、城市广场等地通过8K终端看到超高清画面。
上云是绿色冬奥的重要举措之一。过去,每届奥运都需要重复建设传统IT机房,并在赛事短暂使用后拆除。上云之后,IT基础设施的成本大幅下降,并且缩短了应用开发和部署流程。相比传统机房,位于张北的冬奥云数据中心通过自然风冷、浸没式液冷、智能调温等技术,实现%无机械制冷,将热能耗降低至70%以上。
北京冬奥云数据中心机房里,一排排服务器被浸泡在绝缘冷却液里,它们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被冷却液吸收进入外循环冷却,全程用于散热的能耗几乎为零,这种形式的热传导效率比传统的风冷要高百倍,实现了数据中心%无机械制冷。企业供图
关键词·转播“轻量化”
实现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
在赛事现场看不到转播车和制作人员,制作信号却能够在各大媒体平台进行发布直播。
国际云转播科技公司自研了超高清云转播平台及5G云转播背包,提供音频、视频、通话、同步等功能,能够为大型赛事的转播提供专业的服务,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实现“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
“传统转播以现场制作为主,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CTO张鹏洲说,4K转播车价格更是高达万,只有少数机构有能力使用。因此传统转播面临设备成本高、人员投入大等问题。
作为科技冬奥三大重点布局产业之一,云转播将重资产、高门槛的传统转播“轻量云化”,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
张鹏洲具体解释说,云转播把转播车的功能搬到云端,现场信号可以通过5G背包,利用5G网络传输到云转播平台,只需要笔记本电脑等轻量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云上导播切换。
“5G背包相对轻便灵活,云转播可以实现随处播,比如转播车难以行驶的高山大川等不再成为播出壁垒,只要网络到就可以进行直播。”
记者在云转播科技公司的首钢办公区看到,摄像师扛着摄像机,胸前背着一个书包大小的黑盒子。“这是公司研发的5G背包,已经在冬奥测试赛和其他项目中广泛使用了。”公司工作人员刘秀说,背包重克,自带电源可供电4个小时,外接电源可供背包使用6个小时。10个小时足以支撑大型户外直播。背包设有耳机孔,现场摄像师或者主持人可以与导播台实时沟通,以便调整机位。
工作人员介绍5G背包的使用细节。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为了适应冬奥测试赛的户外寒冷环境,我们首次使用了石墨烯的内胆包”。她说,打开充电宝开关,石墨烯可以持续为5G背包产热保温,瞬间提升使用温度20-30摄氏度,所以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5G背包也可以正常使用。
通过5G背包传到云端的前端信号如何处理?记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转播。12路摄像机的信号画面呈现在屏幕上,他可以任意用键盘完成导播切换。
“除现场摄像设备以外,所有导切制作均在云端完成。无需大的导播切换台,工作人员在咖啡店、家里或者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笔记本电脑连入云端完成信号制作。”据工作人员介绍,云转播系统前端不仅支持专业广播级摄像机的信号采集,还支持手机、非专业摄像设备等。
通过云转播平台,工作人员只需要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云上导播切换。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关键词·“千人千面”
观众实现多维视角观看
据张鹏洲介绍,云转播可以实现“多版制作”,即同样的前端信号,不同的团队可以实时在线制作出不同的版本,满足新媒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千人千面”。“比如一场演唱会,不同观众喜欢不同的歌手和明星,导播就可以根据观众喜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镜头。”另外,云上导播台可以实现异地协同,让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工种随时接入同时制作。
观众也可以通过“云转播”实现多维视角观看。以往观众看电视,通常只能看到一路转播信号,如今可以把多路摄像机信号同时传输给观众,观众可以选择不同机位的视频进行观看。
“云转播”还应用到远程无人混合采访中。比如受访运动员在赛场,新闻记者在另一地点,“云转播”可以实现将二人“合体”在一个画面中,使双方顺畅地进行采访。
工作人员演示远程无人混合采访。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冬奥专班负责人杨鹏宇介绍,云转播技术方案已在测试赛中多次验证,冬奥赛时将为OBS制作“子弹时间”,并提供部分视频服务应用。
拓展阅读:《冬奥倒计时,北京大学团队把电影特效带进赛事转播》
科技冬奥成果在后奥运时代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张鹏洲说,未来云直播将在教育、文旅、传媒等领域应用,比如进行景区慢直播、云课堂直播等。
本文综合新京报多篇报道作者:罗亦丹张璐陶冉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
bjnews.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71.html